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风采 >> 生命科学学院 >> 正文

学术报告——“耳鸣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点”

发布者:孙聪聪 [发表时间]:2022-10-01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浏览次数]:

 

华研生科讯(通讯员 王恩赐)9月29日下午2: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教授,同济医院眩晕头晕疾病MDT首席专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听力前庭中心负责人冰丹应邀在5301报告厅作了题为“耳鸣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点”的讲座,罗金红教授主持讲座,我院本科生、研究生及部分教师参加了学术交流与讨论。

会议开始,罗金红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冰丹副教授的研究方向、工作经历和学术成就等,冰丹副教授在耳聋、耳鸣、各种急慢性头晕、眩晕等的治疗和相关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罗教授代表生科院对她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在报告中,冰丹副教授首先对基于动物行为学模型的噪声性耳鸣研究做了深入的剖析,而后又对耳鸣的临床治疗做了相关介绍,从基础研究和临床观点两方面为我们介绍了耳鸣的相关研究。

耳鸣在人群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在全球有10%-15%的发病率。而不论在群众或医务人员中,对耳鸣都存在很大的误解,因此对于耳鸣的探索任重道远。那么耳鸣的发生机制是怎样的呢?

首先,冰丹副教授介绍了耳鸣机制的神经心理学模型。当耳鸣发作时,耳鸣声和负面情绪会共同激活边缘系统神经条件性反射,形成一个负反馈回路,从而加重耳鸣程度。边缘系统有时被作为丘脑的噪音消除机制,可以防止耳鸣信号到达听觉皮层,减少大脑有意识的感知耳鸣信号。如果边缘系统受到损害,那么耳鸣信号会传播到更高的中心,引发皮质改变,从而引起慢性耳鸣。

而由于伦理问题,很难在人类身上进行耳鸣的神经生理学机制研究,因此建立动物模型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在动物身上诱导耳鸣呢?冰丹副教授进一步介绍到,主要有两种方式来诱导动物耳鸣,一种是水杨酸诱导,它对耳鸣的诱导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在听觉系统中的作用在其注射两小时左右发生,大部分在1-2天后消除;另一种是噪声诱导,它可损害内外毛细胞和传入神经突触,并进一步损害蜗神经,使神经同步放电活动增加,传入兴奋抑制失衡,导致中枢神经的重塑。而搭建耳鸣动物模型的主流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训练动物无声和有声情况下的条件反射,二是通过声脉冲前间隙消失抑制声脉冲引发的动物惊跳反射。

接着,她进一步介绍了动物的听觉惊跳反射模型,包括听觉惊跳反射的概念,和其在人类和啮齿类动物中的反应指标,以及以惊跳反射为基础的耳鸣动物模型的检测机制及其优点和缺陷。接下来以耳鸣条件反射动物模型为例,详细阐述了不同阶段对动物的训练过程,及训练结束后成果检验的方法。

随后她又介绍了年龄相关性听功能不良及耳鸣的相关实验研究,包括老化过程如何影响威斯塔鼠模型的听力系统,轻微噪音暴露对加速老化过程的可能性,以及年龄增加是否会加重耳鸣等方面。并得出随着年龄老化,外周及中枢听觉系统的功能逐渐恶化和中年大鼠和老年大鼠噪声所致耳鸣的中枢代偿机制不同等一系列相关结论。

最后她跟我们分享了一些耳鸣的临床观点,包括耳鸣的分类、可能原因、耳鸣的神经心理学模型机制、临床上耳鸣的一些治疗方法、NICE指南对于耳鸣患者的治疗管理和建议、以及如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减轻耳鸣等。

在互动环节中,冰丹就同学和老师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她以渊博的知识、言简意赅的语言,让在场师生受益匪浅。会议最后,罗金红教授对学术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对冰丹副教授的莅临表示欢迎,本次学术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